Like

新闻速递:YOCSEF武汉圆满举办“国产芯片如何扼住命运的咽喉”观点论坛

  • 2021年05月13日 来源:“CCF”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3AmJ-mbXsDAVgXy-RUJa2w

2021年5月13日下午,2021年计算机青年精英大会召开之际,由CCF YOCSEF武汉分论坛发起,并邀请多名国内外知名学者和IT人士,围绕“国产芯片如何扼住命运的咽喉”这一主题开展讨论的观点论坛。活动成功落下帷幕。本次论坛就国产芯片目前的研究和产业发展以及未来趋势,开展引导发言和探讨,围绕三个问题进行思辨,为国产芯片的前行建言献策。武汉理工大学李琳教授和武汉科技大学胡威教授是论坛的发起人和执行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博导,蒋力副教授(CCF YOCSEF上海分论坛的候任主席)、芯动科技公司DDR技术总监高专、芯来科技市场及战略总监李珏博士分别发表主题引导发言。思辨环节邀请了三位特邀嘉宾芯动科技副总裁敖钢、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超(CCF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2019-2020届上海主席),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孟祥福。

论坛针对高端芯片设计和制造成为急需解决的难题这个大背景,围绕国产芯片目前的研究和产业发展以及未来趋势,开展引导发言和探讨,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思辨,为国产芯片的前行建言献策。

1)人、设备还是资金问题导致难以在高水平芯片设计和制造领域取得突破?

2)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的定位是否符合目前产业发展的需要?

3)中国的芯片产业能否做到又好又快的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本次活动房间内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高校、企业、事业单位约70名成员参与了本次的思辩环节。

本次论坛由武汉理工大学李琳(YOCSEF武汉分论坛现任主席)、武汉科技大学胡威(YOCSEF武汉分论坛候任主席)主持。按照YOCSEF技术论坛活动流程,两位主持人先后介绍了CCF YOCSEF与论坛议程,以及本次论坛的背景和6位嘉宾。

YOCSEF武汉现任主席李琳进行YOCSEF文化讲解,以及介绍YOCSEF武汉的发展情况与本次论坛的背景。

随后,三位嘉宾分别作了引导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蒋力(CCF YOCSEF上海分论坛候任主席)进行了题目为《破除人才内卷是集成电路突围关键》的引导发言。蒋力教授从内卷与集成电路突围的关系这一新角度入手,介绍了集成电路产业链变革,从国际分工视角去阐述内卷化以及“卡脖子”问题。提出从科研,教育这两个点来破内卷,并由如何破内卷引出创新,以及如何创新。他提出集成电路依旧还是朝阳行业,我们需要培养市场驱动的创新生态如国内产业升级、破除高科技行业的商人思维等。同时也要寻找新的朝阳区,避免零和游戏,向高端制造设计迈进。

芯动科技公司DDR技术总监高专进行了题目为《从设计到量产,国产一站式高速接口IP及高性能计算芯片定制解决方案》的引导发言。他从国产现金IP/ASIC的发展趋势和挑战、芯动科技一站式IP解决方案、芯动科技芯片定制服务和案例分享这三个部分进行了引导式发言。他表示中国目前由信息化向智能化跨越,CPU/GPU/NPU/SOC新机遇,且新基建芯片和IP国产化生态正当其时,这是机遇。同样高带宽IP对高性能计算等产品也是至关重要的。故也迎来了先进工艺和带宽的挑战。对此,技术总监高专提出了芯动科技的解决方案:一站式高性能IP和芯片定制,来助力国产生态。然后介绍芯动科技的芯片定制服务。最后讲述定制芯片案例,如高带宽AI存储加速HMC芯片、定制智能云渲染GPU显卡。

严格按照YOCSEF技术论坛的时间要求,在每位嘉宾15分钟的引导发言后,活动进入思辩环节。主持人李琳教授在思辨环节的规则讲解后,介绍了3位特邀思辨嘉宾:芯动科技公司副总裁敖钢、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超、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孟祥福。本次思辩主要围绕三个点,与会各位嘉宾先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了激烈思辩。

对于思辨点一:人还是设备或资金问题导致难以在高水平芯片设计和制造领域取得突破?

主持人还提出了这一主题下的两个具体思辨点供大家进行讨论:

①互联网行业的996工作方式是否能推动芯片产业的快速发展?

②实现芯片国产化在关键设备上受制于人,中国能否通过新技术弯道超车?

芯动科技公司DDR技术总监高专指出前些年资金太少,现在资金不是问题,过去起步很难,现在投资人和投资资金很多;设备方面,过去半导体是一个全球合作的模式,如今在变为自己自足的需求后,设备上存在短缺;而最大的问题是人即人才,现在的高水平芯片制造是需要能够长时间关注于技术的人的。


芯动科技副总裁敖钢讲述了自己公司发展从弱到强之路,通过一步一步积累实现了公司的壮大。他指出人才很重要,要明白什么样的人适合在芯片领域发展。选择什么行业,就会具备何种特质,是对人格的打造与培养,深入行业长期下来会形成有底蕴的风格。在行业中深入进去,能创造社会的价值,现在更是如此,能解决人才这个问题,很多层面都是有价值的。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超指出,996是能推动发展的。主要还是人,学生接触芯片的机会太少。他指出只要有新技术,是能实现弯道超车的。但是所谓的新技术,是能立刻吸引到高校老师进行技术跟进,能吸引学生去做研究的,才是新技术,而不是一两个在行业拔尖的孤立技术。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孟祥福教授指出国家芯片产业的发展实际上一直受制于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很难有机会去深入到芯片产业链的核心,从而导致芯片生产的知识和技术没有得到传承。他认为996是能实现加速发展的,但是新技术需要积累,才能实现弯道超车。我们比别人起步晚,需要不断的努力,方可追上,甚至超车。

思辨点二: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的定位是否到位,是否符合目前产业发展的需要?

在这一议题下,主持人提供了两个思辨点:

①芯片产业的人才培养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人才培养见效慢与急需打破芯片技术封锁困局的矛盾,如何破局?

②芯片人才的薪资待遇与其人才培养成本的不匹配是不是造成目前芯片人才缺乏的根本原因?

孟祥福教授提出高校人才培养需要有一个好的定位,同时企业与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其提出校企之间需要深度合作,起化学反应,双方共同产生新方法,新技术,新生态。。企业牵引、带动更多的人才到企业中去学习是破局方式。国家也要优化学科产业布局,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培养体系。

李珏博士指出要看集成电路的学生还未毕业时,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否顶上。计算机的学生是够用的,关键是看能否禁受住互联网公司的引诱。

李超教授回忆了学生时代,自己以及同学都放弃了集成电路,转向其他领域的研究。其认为培养模式还是有一定问题的。要学习周期短一些、专一些,集成电路专业的出现是好事,能使得培养更加细化。

高专指出,目前人才招聘方面,芯片行业整体薪水不低,但是很难招到人。一个原因公司想要的人才掌握的与学生实际学的不一样;对企业来说,需要的是能做出产品,能赚钱的工程师。学生要有一个工程师思维。另一方面,学生要放久远光,找一个相互提高相互帮助的平台,不要太功利。

某世界500强技术公司的一位工程师说,其所在公司芯片岗位招人看重两个方面: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做了哪些层面的建模;学生要有一个扎实的基础,要把基础学好。他指出工程师红利方面,要更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多思考、多讨论。与同行的另一位工程师也是认为,公司很看重基础能力,以及要能从概念性的方面入手。华南理工大学的一位博士表示芯片是计算机中比较核心的技术,要更多的关注这个核心技术,才能更好的推动行业的发展。

李超认为在计算机专业来进行集成电路的教学不太现实,芯片本身和计算机没有什么关系,芯片设计的都是微电子的知识概念,全教给学生会给学生带来太大压力,他提出培养模式还是方向要专一。

湖北大学的何鹏提出软硬结合的背景下,学生绝大多数选择做软件,很少有人去做硬件。高校师资稀缺,因为学硬件成本高,培养慢。并提问现场公司人员,是否有和企业高校一起培养的案例。

高专指出没有与学校有沟通,因为做芯片对基础的要求很高,要懂很多知识,时间安排上会比较难。同时硬件涉及到很多工具,EDA工具库等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很难给出。针对上述答复,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提出高校难以提供覆盖全环节的设备和师资。但是芯片设计包含前端和后端,前端方面高校完全有能力培养,做出相应的贡献。但是这个校企之间的距离依然存在,他认为这是企业与高校在这一方面难以进行融合的原因。

高专对此答复道EDA工具和工艺库等出于知识产权等法律方面的问题才难以共享给高校。企业很欢迎、很乐意培养有自己想法的学生,企业更看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思辨点三: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如何达到国际领先的水平?

主持人就此议题提供了两个思辨点:

①通用芯片还是面向行业/领域/应用的定制芯片,哪个更有前途?(比如汽车行业的芯片就已经量产)

②提高国产化率,是偏重向市场化机制过渡还是国家加大研发投入?

场外嘉宾、《AI芯片》图书的作者张臣雄对此提供了他的思考。他提出AI算法需要定制的芯片,而不是可以用于多种用途的芯片。少数几家大公司早已成了通用芯片的霸主,而AI专用芯片研发则为研究机构、新创公司提供了发挥创造力、取得重大技术进步的最佳机会。

高专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认为,市场化机制是更好选择,包括现在的政策,都是市场化运作的。人才培养也很重要,国家加大投入来支持人才培养层次的提升,也是很好的方法,两方面都是需要的。

李珏指出市场化有好处,国家加大投入能引导一些应用场景,同时国产的开源社区的建设,三管齐下,都需要相应的支持。

李超认为,从高校角度来说,专用芯片对于研究论文来说是“投机取巧”的,企业在专用芯片领域做的比高校好。学术要做更有前瞻性的东西,更应该放在特定领域方面。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曲海成认为,专用芯片从软件的角度来说的话很难有一个很大的发展;芯片来说,就像软件一样,高端人才与低端人才应该是都需要的,这样的生态环境对日后的芯片做大做强是有好处的。

接下来进行了一个有趣的现场小调查,对6位嘉宾和全场观众就“偏重于市场化更重要”还是“国家研发投入更重要”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超过半数的在场参会者选择了“国家研发投入更重要”。

总部AC包云岗提出四个看法关于芯片产业:要抓住新兴应用场景带来的机会;改变传统摩尔定律不断向先进工艺发展的模式转变;重视开源模式;极其重视人才培养。

最后,每位到场嘉宾都用一句话总结了本次论坛的主题,分别是:

高专:金诚所至,金石为开。

李珏:拥抱开放架构,打造自主繁荣生态。

敖刚:锲而不舍,团结奋斗。

李超:高校教学应专注,不随波逐流。

孟祥福:高校人才培养多下功夫,企业在带动人才培养多下功夫,两者找到共同的利益点,让芯片产业做大做强。

最后主持人再次感谢了在场嘉宾分享的精彩观点以及在场参会者为本次活动给予的支持,同时邀请大家日后关注CCF YOCSEF武汉分论坛的活动。

散场后,主席、嘉宾和现场观众依然意犹未尽,相互讨论探讨,气氛融洽。

本次观点论坛中围绕主题及思辨点的观点输出,经嘉宾授权和整理后,另行发布。


联系
我们

定制
需求